成都鋁方管廠研發航天高精尖材料側記
12月21日21時11分,在太空中劃過一道夢幻般的軌跡后,裝載有中鋁西南鋁制造配件的嫦娥三號在月球上輕盈落下,開始了其月球之旅。隨著嫦娥三號精準“落月”,守在電視機前的西南鋁人發出了熱烈的歡呼。
歡呼的背后,升騰的是西南鋁人對航天工程材料研發矢志不渝的夢想。從“長征”系列火箭到“神舟”系列飛船,從嫦娥一號奔月到嫦娥三號著陸月球,“西南鋁造”在中華民族探秘太空的征程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
穿過歷史的瞬間,回溯材料研制路上的艱辛,一段九重天上逐夢的旅程令西南鋁人永遠銘記。
接棒——
挑戰極限的“跳高”
早在1992年,我國航天載人工程正式啟動時,西南鋁就承擔了為運載火箭和“神舟”飛船提供鋁合金材料的研制任務,開發出了大量高性能的鋁合金材料。
2004年,國務院正式批準立項月球探測工程,第一顆繞月衛星被命名為嫦娥一號。工程一啟動,西南鋁就受命為嫦娥一號研制高品質專用材料。
何時能將“西南鋁造”裝備到嫦娥一號,上九天攬月,這在當時的西南鋁人心中,還是一個美好而遙遠的夢想。
“嫦娥一號”所需鋁合金材料具有冶金質量、性能指標要求高的特點,其制備技術代表的是當今世界鍛造工藝技術的頂尖水平。
沒有現成的生產工藝供參考,材料生產規格也超出了生產設備的設計生產能力,短時間內要拿下如此紛繁復雜的頂尖技術,談何容易!
“國家利益高于一切,必須千方百計滿足國家需求!”短短的時間內,達成共識的西南鋁迅速行動組建起嫦娥工程項目研發小組。為了能按時生產出合格的產品,從生產、設備、技術、工藝系統抽調的400多名骨干人才組成的研發團隊,夜以繼日,不斷挑戰極限,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跡。
2005年至2006年期間,西南鋁突破工藝、設備、技術的極限,解決了熔鑄、加工、熱處理等一系列難題,陸續生產研制供應了10多種鋁合金材料和數十種規格上百種的關鍵材料及構件。這其中,最讓西南鋁人感到驕傲和自豪的,當屬為運載火箭生產的堪稱“亞洲第一環”的3.5米巨型大鍛環,它是運載火箭上最大的鋁合金材料,是運載火箭的“關節”所在。
“就像極限跳高運動一樣,每增加一厘米,都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。航天工程每向前推進一步,就意味著我們的材料研制工作向極限挑戰又向前邁進一步。”說起材料研制,剛剛應邀到現場觀摩了“嫦娥三號”發射的西南鋁總經理李鳳軼用“跳高”作了最貼切的描述。
創新——
打造鋁合金材料“升級版”
推進太空探索,材料必須要先行。2006年年底,西南鋁接到了5米級系列鋁合金整體環件的研發任務。
5米級系列鋁合金整體環件,是未來更大推力運載火箭所必須的“關節”件。環件研制面臨著成型難、組織性能均勻性控制難等諸多難題。
要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,對于西南鋁而言,無疑又是一次挑戰極限的“跳高”!
2006年年底,深冬的重慶,新上的5米軋環機前,項目主管工程師闕基容和大家犯起了嘀咕:以前生產過的最大鍛環直徑是3.5米,新設備沒有配套的工藝參數,沒有技術的積累,這意味著設備、工藝、技術都是零起步,能完成任務么?
同樣心存疑慮的還有交付研制任務的材料設計單位。當時,他們甚至想到了一個退而求其次的方案:如果實在不行,就生產二分之一環,利用焊接工藝來完成環件的生產。但焊接的環件不如整體環性能均勻,會導致運載火箭整體性能和穩定性的下降。
研制的頭一年,由于始終無法突破成型難關,研制工作陷入一籌莫展的窘境。
“在經歷過數次失敗后,當時我們想到,由于外部條件無法改變,那就只有在挖掘設備、工藝、技術、人員的潛能和在加大創新力度上下功夫。也許只有在設備、工藝等之間實現完美的配合,才能軋制鍛造出合乎要求的環件。”采訪時,時任鍛造廠技術副廠長的方清萬說。
工藝的優化、尺寸的拿捏、操作的水平,如何提高和改進?每次出現問題,馬上開會查找問題,提出改進措施。隊員們點滴創新的思維,得以在每一次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——頂著壓力,歷經失敗,備嘗艱辛,研發小組于2008年1月成功軋制出了5米級巨型鋁合金鍛環。
2008年1月,材料設計單位對5米級巨型鋁合金鍛環進行驗收,結果讓他們興奮無比:西南鋁已成功解決5米級鋁合金鍛環的重大技術難題,其綜合性能完全達標!當初的質疑被一掃而空,驗收隊伍此刻露出了舒心的笑容。
5米級巨型鋁合金鍛環突破了八項關鍵技術,獲得授權專利6項,環件各項指標完全滿足了用戶需求,徹底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超大規格鋁合金巨型環件的歷史,為今后鋁合金大鍛環的批量生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和工藝支持。
凝聚——
攻堅克難彰顯“集體智慧”
如今,隨著“嫦娥三號”成功完成“落月”,西南鋁材料研制工作也從最初的摸索走到今天的成熟。在航天工程材料研發的路上,西南鋁收獲了一大堆的榮譽。那么,西南鋁取得的這些成就力量來自哪里?
幾天的采訪中,筆者采訪到的每一個人,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說著這樣一句話:“不要寫我,你去寫誰誰誰,那不是我的功勞,那是團隊的力量,沒有什么是一個人就干得出來的!”
在5米級巨型鋁合金鍛環研制工作中,盡快設計出配套的工藝參數是關鍵。買一套工藝軟件要1千多萬元,自己編程,可以省錢。為了實現自己設計的理想,那一段時間,由于每天守電腦查找數據,修改參數,對著電腦“面壁”,鍛造廠技術科的小王練就出一雙紅紅的“兔子眼”。
2007年大年初一,濃濃的年味彌漫,鍛造廠模壓車間技術副主任、山東小伙林海濤一大早便趕到了車間,5米級巨型鋁合金鍛環正在研制中,由于要跟蹤生產,掌握第一手資料,往后的連續3年,林海濤沒有回過山東的老家。
“誰不想回家啊,可是項目就像一顆釘子,把你給釘在了單位,因為對我們來說,這是一份責任,也是一份榮譽,在研發工作中每取得的一點小進展,都會讓我特別快樂,這種體會拿錢也買不到。”林海濤說。
環件研發幾年的時間里,無論是工程技術人員還是最普通的操作工人,每一個人都開足了馬達在運行。
在大型水壓機上打磨了29年的操作手劉永剛有一門“絕活”。扁平環件成型,必須要過大型水壓機的“環拔”關,操作時,進給量與壓下量的拿捏完全靠操作手手工來控制,多一分、少一分都不行,而劉永剛就是其中火候拿捏最準確的一個。而每一次鍛環的生產研制,他都參與了。“我覺得,能看到自己親手參與研制的產品在月亮上留下腳印,感到特別自豪。”劉永剛說。
“其實研制過程中所有的艱辛與壓力、所有的榮耀與夢想、責任與擔當、點點滴滴如魚飲水,無論是離開的人,還是現在還留在崗位上的人,冷暖只有我們自己知道。而你們在采訪中想提煉出的工作‘亮點’,其實真的很難用語言或者文字來表達。是每個人的付出,凝聚起我們攻堅的力量。”憶起研制工作的這些年,當年的研發團隊主管工程師、現在鍛造廠的技術副廠長闕基容輕言細語間眼圈一紅。
無論是工程技術人員,還是最普通的工人,在西南鋁,強烈的責任感、使命感與榮譽感已深深地烙在他們心里,并最終匯聚成推動航天材料研制工作的巨大力量。
每一次,當承載著西南鋁希望與夢想的飛行器在天空掠過,在浩瀚蒼穹逐夢飛翔時,西南鋁的新一輪航天材料的研制便開始又一次出發,凝聚探索與創新的力量,永遠都在路上。